范志礼,范志礼讲师,范志礼联系方式,范志礼培训师-【讲师网】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45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范志礼: 对万物有灵的再悟
2016-01-20 11254

(一) 对万物有灵的再悟

人的灵魂之谜破解之后,我们再以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对佛教提出的万物有灵、一体

圆融、心物不二这些说法作一番研究和分析。

可以肯定,释迦牟尼的心物不二、一体圆融、万物有灵观点的提出比先前人类的思考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先前人类思考的主流是将对象锁定在客观方面,不考虑感情、意志、意象,因此出现了灵魂之谜,到今天则走向了纯粹的自然科学。而释迦牟尼的探讨却加上了人的因素,将人的感情、意像、意志、认识放在世界构成的大盘子里来考虑。这不仅是最早的相对论,而且开辟了思维研究的先河。但是,由于理论初建,以及对事物认识的不深刻,他的许多后学在承认客观与主观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又否定了客观世界的独立性,认为客观离开主观人的意识不能存在,结果让人感到并不圆满,甚至令人感到困惑。

这里的关键是把人类个体的主观世界与整个人类的主观世界混淆到了一块。并且由于没闹清意识存在的链条因而放大了意识的能力,说它可以超越物质而存在。一般唯物主义者则相反,在没搞清问题根本的前提下,只是一味地予以否定。

我们不妨按照如下思路来分析这一个问题。既然客观离开主观人的意识不能存在,那么,一个人的主观世界灭失之后,他先前所认识到客观世界是否也灭失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从人类个体的主观来说。同理,整个人类的主观世界灭失之后,其先前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也是自然存在的。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理解,又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个人的主观世界灭失之后,他先前所认识的客观世界(对象)并不与之一起灭失,而还会自然存在,但相对他来说,他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对象)是与他一起灭失了。因为他的主观意识没有了,意识的对象也就随之消失了。这是佛教的思考,是佛说的不可言说的境界(道教不可名)。这种说法与上述分析并不矛盾,只是立意不同。前者重在揭示客观世界的独立性,后者重在揭示主观世界能动性,二者异曲同工,但最终都要走向同一个目标,只是在前进过程中,各有利弊。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重庆站 cq.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