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茂源,周茂源讲师,周茂源联系方式,周茂源培训师-【讲师网】
专注企业内训师培养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周茂源:孔子求学
2016-01-20 39746
 这里有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孔子的广博的学问怎么成就的?是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为什么孔子能超越所有的老师?孔子成就学问的方式与我们现代人学习的领悟方式有什么不同?

  孔子少时家贫,并没有专门请私塾教师,但一生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博闻好学,所以有“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感言。孔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意思是我不是生来就是知道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虚心、敏捷求学得到的。其求学的经历亦多为后人所传诵,比如曾求教于郯子,学乐于苌弘,史称“访弘问乐”,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

  郯子是当时鲁国东南的附属小国国君,五帝之一少昊的后代,故对少昊时期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孔子曾向他了解学习少昊时期的文化与官吏制度等。苌弘是古代音乐家,精通音律,孔子曾向他求教韶乐与武乐的异同。师襄是当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从他学琴。

  更有意义的是他还向老子参学问礼,司马迁《史记•老子传》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色态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从这段话可以明显看出,孔子关注的礼,偏重外在事物,老子更关注的是自己的修身。这些不自觉的着眼点其实正是思维的盲点,由此衍生出儒家多入世经世之学,如诗、书、礼、乐、易、春秋,讲究学而优则仕;道家则多注重自身修炼,以致后代的炼外丹、内丹之长生不老之术等。

  不论是广博好礼、达闻好学还是拜师求教,向外求学是孔子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那几个老师史上都有具体记载,而且除了老子这个老师,其他老师教的都是技艺、文史等知识类的学问。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和声誉总体来说远超他求教的几个老师,而且三十多岁就有很多人执弟子之礼,通常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那几位老师除老子外,教的知识似乎都不不足以构成孔子的核心学问体系及其学问体系的核心指导思想。比如他的“为政以德”强调“德治”,“见利思义”强调重义轻利,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

  那孔子的核心学问及核心指导思想怎么形成的呢?这在孔子作为古代教育家的教育理念上有充分体现。

  孔子教学主导思想除了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学而知之”,他还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外,就教学理念上还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一辈子学而不厌、言传身教、诲人不倦,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要探究的是他成就学问的内在理路,希望能找到高效领悟学问之道。孔子很注重思考,这正是其成就学问及形成其核心指导思想的关键。

  何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是光知道学知识是不行的,还要多思考,否则会被知识表层意思欺骗,难以学以致用。不向外学习光思考也会有危险,容易造成闭门造车、坐井观天的障境。学习时和学习后的思考其实是将向外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自己内在的过程,外因终究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谓消化吸收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找到脑子里各类知识体系共性的内在理路所谓原理,以内在原理贯通各类知识体系,也就是成语“融会贯通”的意境,简称“融通”。

  融通是领悟和成就学问的最关键机制,这也是“融通智慧学”必然成为将来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所在。不自觉地以知识的学习累积为第一目标,辅以思考,渐渐地自然融通,与禅宗的“渐悟”本质是一致的;直接在思维的源头心识入手,直接领悟宇宙生命的大原理、大道,走的则是禅宗“顿悟”的路子。

  而将“顿悟”学问入于世道,提升世道教育“渐悟”的水平,以心识原理、宇宙大道对各类知识体系结构直接进行解构,从而达到通道明理、高效领悟则是“融通智慧学”的理路所在。

  孔子的学问成就总体走的是向外求学的“渐悟”路子,到处学知识,研究知识,而知识是无量的,尽其我们生命一生又能学多少呢!孔子似乎没有意识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这个问题,至于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的顿悟之智慧意境就更难明了了。以致其最核心弟子曾子在《大学》中也沿袭了他的“外求”学习思想路子,所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与西方科学基于的“分析还原”研究思维是一致的。所谓分解、解析,找到组成复杂事物的最小单元或元素。复杂问题简单化,“格”开来研究,必然呈割裂式的简单。以致必然形成“知识之岛越大,无知的海岸线越长”的思维悖论。所以现代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越来越庞杂就是必然趋势。衍生的现代教育体制也必然呈向外求学的“渐悟”路子。

  所以说,孔子很有学问,但学问未必等于大智慧、圆满智慧。但也可算是古代渐悟智慧导师了。其《论语》语录始终贯穿其“中庸”智慧,诚如其孙子子思所论“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孔子学问虽走的是渐悟路数,但因其愿心深远,特别是在其五十岁左右研究周易后得悟大道,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吾道一以贯之”之慨叹,终于明白确实有一种大学问、大道可以将所有知识思想贯穿起来,这是明眼人之语。从侧面也印证了先前在过程中提出的仁、义、理、智、信、忠、孝、悌等概念不过是断见思想,不可能是大道,宇宙真理只有一个,大道唯一非能二,是不可分的。

  所以,对大道领悟的深浅所造就的教育法(佛家则谓之慈悲众生)总体有两个根本思路、两类老师:一类是教别人、后人怎么做,应该应该怎么做,即用什么方式、方法做事,衍生到现代社会就是教学知识、工具、技能、技巧、技艺、方式、方法法门等“术”上类事物,以思维消化吸收,做累积中的自然融通。现代教育体制下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迷失在这个渐悟路子中,对有限的生命时间来说非常可惜。

  另一类则不太注重教授具体方式方法,只在讲明万事万物的原理上入手,以觉悟其心智,启迪其思路,所谓悟道,直接在通道明理的智慧上关注。因为通道明理后怎么选择,怎么做,该用什么方法,该怎么创新,什么时候做什么,轻重缓急的判断等一目了然,所谓以智慧随机应变于事务,法无定法,无为无不为。

  这才是上上之教育法。宗教的教育法其实也是如此,比如佛教中教门与宗门(禅宗)的差别,也是这个的具体反映,后面具体章节再论。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重庆站 cq.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