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刘尚希讲师,刘尚希联系方式,刘尚希培训师-【讲师网】
54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刘尚希:刘尚希::求索“大国财政”之道
2017-08-04 2955

刘尚希,出生于湖南省桃江县,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院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他注重经济学研究的实践性和本土性,从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出发,对收入分配、公共风险、财政风险、公共财政、宏观经济、公共治理等问题有诸多创新性研究成果,代表作有《收入分配循环论》《财政风险及其防范的研究》《宏观金融风险与政府财政责任》《公共风险视角下的公共财政》《大国财政》《以共治理念推进PPP立法》等,并发表了《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论公共风险》《在不确定性世界寻找确定性》《以人为本的财政观:民生财政》等论文。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的定位。

  财税改革和财政工作越来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也受到媒体和公众关注。  多年来,他一直研究财政理论和政策,长期任职财政部研究机构,经历了财税体制改革的复杂过程。财政体制、预算管理、地方债务管理、税制改革……他的研究和观点在诸多领域发挥重要影响力,多次在座谈会上向国家领导人建言献策,也时常在媒体或论坛上阐发观点。

  近日,《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刘尚希。在桌上和地上摞满资料、摆放一张小沙发外几无多余空间的狭小办公室里,他畅谈起探索、研究“大国财政”的历程。

  “财政”一以贯之

  “我的经历比较‘单一’,从本科、硕士到博士,读的都是财政学专业,毕业后参加工作一直从事财政研究。”刘尚希说。

  刘尚希出生于湖南省桃江县一个农家,1980年考上了湖南财经学院(现湖南大学)财政学专业。对于财政学专业,他坦言,作为农家子弟,选择专业是“蒙的”。没想到,从此走上了“财政”的人生路。

  “大学课程设置也具有那个年代财政的特点,当时的财政学专业课程中占主导的实际上是会计学,包括会计原理、工业会计、商业会计、预算会计等,所以我的会计学基础比较好。”刘尚希说。在他工作后,还出版过会计方面的著作。

  从大学开始,刘尚希就对哲学产生了强烈兴趣,对什么是“规律”很着迷。当时,他阅读了很多书籍,还研究了当时流行的“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读大三时,他在一家造纸厂实习后撰写的报告就运用了信息论分析方法,从资金流动反映的信息来观察工厂的整体情况。

  注重哲学思维、思辨、思考,这形成了他此后从事研究工作的风格,尤其体现在他对不确定性、公共风险等领域的研究上。大学毕业后,刘尚希考上了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开启了财政理论研究之路,读研期间就撰写发表了20多篇论文,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

  “我感受到财政学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法律等方方面面,越来越觉得需要扩充知识。”深感财政理论复杂性的刘尚希在1987年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学专业博士,导师是著名财政学家陈共教授。

  刘尚希的博士论文《收入分配循环论》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收入分配问题仅仅着眼于收入流量的常规,从流量与存量循环的角度构建了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后于1995年第二次全国财政理论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990年,在博士毕业后,刘尚希进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工作,从此就一直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

  坚持调查研究

  “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这是我治学的首要原则和方法。”刘尚希说。调查研究的习惯在他读大学时就开始形成,到了研究生时期,他更是先后三次专题调研,其中两次是独立调研。

  “有一次是到广西调研糖业,跑了大半个广西,乡干部骑自行车驮着我到田间地头。从甘蔗的种植到榨糖、销售全过程收益分配作全过程的详细调查,探讨全过程的收益分配是否合理。”刘尚希说,调研后最终形成1万多字的报告,得到广西的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调整甘蔗价格的重要依据。他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预期分配”的看法,成为他后来硕士论文的选题。

  这些经历不但形成了刘尚希的研究方法和风格,同时也使分配问题成为他长期关注的重点领域。

  “我研究问题时从不迷信、崇拜所谓权威理论或观点,不墨守成规、人云亦云,而是从现实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独立思考,注重调研和创新。”刘尚希说。

  这种方法,正是他一系列研究取得重要影响力的“秘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他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研究。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如何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备受关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流行的观点是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然而,2005年,刘尚希到陕西几个贫困县调研发现,这些地方的“财权”并无办法转化为现实的财力。当地的干部告诉他,即使把所有税收都划归地方,也没办法形成充足的财力。

  “我这时就思考,财权主要与税种划分相关,财力则是一级政府可支配财力,包括自有财力和上级的转移支付。对落后地区而言,‘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只是画饼充饥而已,而‘财力’才是最重要的。”他说。

  刘尚希由此得出结论,要从根本上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必须减少事权、财权、财力组合的不确定性,不能教条式地强调“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调研后刘尚希写出报告,得到当时财政部领导的肯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将1994年分税制时期所提出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表述正式改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这是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大变革,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探究“大国财政”

  “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建设‘大国财政’,既是国家现代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走向复兴、担负全球责任的战略选项。”刘尚希说。

  刘尚希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公共领域的探索者”。“最近几十年,人类面临的不确定性迅速增加,公共风险也成为现代财政的逻辑基础,这是我观察经济社会的基本视角和方法。”刘尚希说。在财政学越来越侧重于技术性讨论的今天,他试图构建学科的理论基础和逻辑体系。

  上世纪末,财政风险这一概念在我国还未被提起。当时一般的看法是,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实行的社会产品分配,不会发生什么风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风险问题受到关注,刘尚希受此启发对财政风险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并写出正式报告,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研究财政风险的过程中,他发现公共风险是一个更为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于是通过研究公共风险,对政府、制度、组织以及财政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作出全新的理论解释,并运用于公共财政问题的现实分析。

  “以整体观推进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他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他认为,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区域城乡结构等,结构性问题从来都是整体性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的新动力。“当前应该通过以政府与社会关系改革为主线的社会化改革,来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深化。”

  刘尚希也对财税体制改革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其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是近年来他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推广PPP模式是不亚于市场化改革的一项重大改革。”他提出,PPP是政府、市场、社会分工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模式,其核心是共治,应该以共治理念推进PPP立法。

  除此之外,刘尚希经常就公共话题发声,比如呼吁要防止改革“空转打滑”、辨析“死亡税率”等,被很多人认为敢说真话、直言不讳。“我敢说真话的底气来自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理论、不哗众取宠。”他说。

  建设一流智库

  2014年8月,刘尚希就任财政部财科所所长。面对新形势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财政地位的重要性,他感受到财政科研工作的新使命。“我们觉得应该立足国内、放眼全球,打造出一流高端的财政智库。”

  经财政部同意、中央编办批准,有着60年历史的财科所在2016年1月份正式更名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刘尚希任院长。更名的背后是建设一流智库的“雄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也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有所为。这些都为智库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财科院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刘尚希说。  财科院成立后随即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我们适应形势需要推进机构改革,将9个研究室改为12个研究中心,成立学术委员会,严格课题成果评审,改革绩效考评体系。”刘尚希介绍。此外,财科院还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刘尚希沿袭自己多年注重调查研究的习惯,分别就地方财政经济运行、降成本等问题组织了三次大型调研,特点是注重团队调研,几乎是举全院之力。“智库建设应该打破以往‘学术个体户’的研究模式,加强团队建设,以团队的力量打造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国家建言献策、为百姓释疑解惑。”他认为,建设好智库,要说真话、敢说真话,还要有能力说真话,这就需要有厚重的人才储备和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大国伐谋。大国治理需要大国财政思维,大国财政需为有效实现大国治理发挥基础性作用,并上升到为全球治理发挥世界性作用,成为撬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有力杠杆。这是时势赋予我们的责任。”刘尚希说。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重庆站 cq.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